新闻资讯

News Republic

常德有条“麻阳街”

2021-10-15

新修复的麻阳街一角

文:范诚

因为计划采写一篇麻阳船的文章,我专程来到了常德,寻访麻阳街。

为了探寻这条古街,我专门约了两个常德的好友陈集亮与高翔先生,他们是《常德日报》的老报人,也是著名的文化人,可以说对当地文化了如指掌。有他们的陪同,就方便多了。

听了他们的介绍,我才知道,原来的麻阳街,就在现在的常德诗墙一带,紧靠沅水边。1986年,因为修建防洪大堤,原老街拆掉了。为了留住人们的记忆,市政府在滨湖路穿紫河畔,仿古修建了一条麻阳街。

按照好友安排的行程,我们先看老麻阳街所在地,即现在的常德诗墙一带。

其实常德诗墙我已经看过多次。几乎每到常德,住在附近,都要去看看。或欣赏诗墙上的诗词和书法,或在诗墙上下散散步,吹吹风,饱览河畔的风景。只是没有想到,这就是以前的麻阳街。

老麻阳街濒临沅江搭建而成,全长925米,最宽处2米,分为上麻阳街和下麻阳街两段。它东起上南门码头,西至大西门官码头,中间的笔架城一段因为临水太近,无法住人,只能算过道,不能算街。

清雍正年间,沅江流域的水运十分繁荣发达。上游洪江、麻阳、辰溪、泸溪、溆浦、沅陵一带的船民、排古佬们,载着沅江上游的各种物产顺流而下,来到常德大码头后,有的人为了暂时留滞,有的人为了落地生根,就近在河岸边搭建自己栖身的地方。因此,在常德老城区的沅水岸边,慢慢搭建出了一条充满浓郁湘西风情的麻阳街。

为什么叫麻阳街呢?

麻阳本是沅江上游的一个县,属怀化市管辖。它坐落于雪峰山与武陵山脉之间,素有“苗疆前哨”之称。麻阳老县城原在锦和古镇,最早设立县治所在地是宋代熙宁六年。1953年,县政府迁设高村,也就是现在的高村镇。

沅江的一条重要支流辰水(上游称锦江)从贵州铜仁东下,横穿麻阳县域而过。因此,麻阳沿岸的老百姓多在水上讨生活,慢慢形成了麻阳船帮。按照沈从文先生的说法,麻阳人“能吃、能做、能打架”,所以,“沅水的水上世界,一大半被麻阳人占有”。其实,麻阳船帮以能吃苦、重信用、讲义气、服务优良而著称,这也是他们在沅江上很吃得开的原因。他们成群结队外出闯世界,因而在各地形成了麻阳街。

相传常德这条街是当年麻阳姓滕的水手滕老黑用双拳打出来的。

滕老黑又叫滕黑子,麻阳马南人,幼年便跟伯父行船。清嘉庆年间,得到高人传授武艺,三年艺成,上船掌篙,渡江湖风浪,在沅水洞庭行船,结交侠友。常德帮在滕黑子船的铁锚上压了个“千斤闸”,为难他,不让他开走。得一帮武艺高强朋友的化解,从此,常德上南门码头归麻阳船停靠,并在此形成了麻阳街。街上居住的那些开铺子的,做剃头生意的,卖船上家伙的……全都是麻阳籍人。他们后来还在靠近上南门的地方建起了麻阳会馆,从此,麻阳街闻名遐迩。

沈从文先生在《从文自传·常德》中,对麻阳街有过专门的描述:

那河街既那么长,我最中意的是名为麻阳街的一段。那里一面是城墙,一面是临河而起的一排陋隘逼窄的小屋。有烟馆同面馆,有卖绳缆的铺子,有杂货字号,有屠户,有狗肉铺,门前挂满了熏干的狗肉,有铸铁锚与琢硬木活车以及贩卖小船上应用器具的小铺子。又有小小理发馆,走路的人从街上过身时,总常常可见到一些大而圆的脑袋,带了三分呆气在那里让剃头师傅用刀刮头,或偏了头搁在一条大腿上,在那里向阳取耳。有几家专门供船上划船人开心的妓院,常常可以见到三五个大脚女人,身穿蓝色印花洋布衣服,红花洋布裤子,粉脸油头,鼻梁跟扯得通红,坐在门前长凳上剥朝阳花子,见有人过路时就眯笑眯笑,且轻轻地用麻阳人腔调唱歌……

沈从文对麻阳街的描绘极其细致,老街湿漉漉的地面,“龌浊”的古怪气味,河中泊满了住家的小船,水手手里提了干鱼,或扛了大南瓜到处走动,街上孩子们斗鸡等等,在不太长的篇幅里,完整地勾勒出麻阳街的形象,活灵活现。既是一段历史画卷,也是一幅风情图画,甚至可以称为常德的“清明上河图”。如果说,我们要从历史文献中了解还原当年麻阳街的全貌,那是十分困难的,而只要一读沈从文的《常德》一文,则整个麻阳街的历史风貌,立体完整地呈现出来了,这就是文学的力量。沈从文很多作品的价值,也正在于此。这也是他的作品长盛不衰、历久弥新的原因。

我们是从上南门进入河畔的。

防洪大堤就像是一段新筑的长城,将沅江与老城隔开,堤外的一面,便是常德诗墙。

本世纪初,国家拨出专款,修筑常德防洪大堤。有文化人提议,以4公里长的防洪墙为载体,修建一座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,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诗墙。此建议被采纳,并命名为“中国常德诗墙”。诗墙选刻了自先秦以来有关常德的诗作和中外名诗1530首,请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1213名书法家进行书写,真草隶篆,龙飞凤舞,集于一墙。被称为“世界最长的诗、书、画、刻艺术墙”,获吉尼斯纪录。

从诗墙移目河边,江畔有一排排垂柳,在秋风的吹拂下,迎风摇曳,婀娜多姿。那些柳树,大的有合抱之粗,枝干古拙遒劲,一看就是古柳,也许就是当年麻阳街头保留下来的。江边有码头,停靠有多艘大船,还有驳船等等,虽没有当年的繁华,倒也有旧时的影子。

诗墙武陵阁与渔父阁之间的石柜之上,有笔架城。城墙上有五个尖形城垛,五垛并立,中垛最高,两边的略矮,状如笔架,故名笔架城。笔架前方,有魁星立于鳌身的塑像,取“魁心点斗”“独占鳌头”之意,因而成为常德文化繁荣兴旺的标志。

站在笔架城上,俯瞰沅江江面,烟波浩渺,有渡船横渡,汽笛长鸣。可以想象旧时沅江千帆竞发、百舸争流的热闹场景,也可以感受城墙下老麻阳街千家烟火,人群熙攘的红火场面。

看完老麻阳街旧址,我们来到了新麻阳街。

新建的麻阳街,位于穿紫河畔,沿河而建。穿紫河全长17.3公里,曾是常德城北郊的一条护城河。随着城市西移北扩,穿紫河逐步成为了一条全国少有的穿城河,也是常德城市一条名副其实的“金腰带”。

作为“常德河街”的一部分,麻阳街力求按原貌修建,先成功仿制了标志性建筑笔架城,其下面便是麻阳街。濒临的河面虽然变小了,但街面却变大了。房子不再是随意搭建的歪歪斜斜的吊脚楼,而是比较整齐规范的木房子。街面上铺的是青石板,路两边“槽门”、铺面鳞次栉比,路灯耸立,酒旗飘摇,完全是一幅古街模样。店铺里,除了出售本地各种特色产品外,还有非遗街区,许多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驻,像常德麻质画、木雕等等,为古街增光添彩。

在木雕馆里,我看到木雕艺术家潘能辉正在全神贯注创作一幅《湘行散记》的木雕,深深地吸引着我们。

潘能辉1971年出生于常德安乡,今年刚好50岁。他潜心于中国传统木雕的研究创作30多年,将中国传统木雕技法结合古希腊班尔维依浮雕技法,创作了大量优秀木雕作品,多次获奖。2019年9月,他搬进麻阳街非遗街区后,就想创作一件代表沅水文脉的木雕作品。他计划用六年时间,将一根重10吨、长10米、直径1.8米的巨型红椿阴沉木,雕刻出沈从文笔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沅江两岸风情,将湘西北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,完整地展现出来。一旦完成,堪称是一幅巨作。

从常德老麻阳街的消失,到新麻阳街的建立;从常德诗墙的创立,到新麻阳街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,我看到的是文化脉络始终在这块地方游走传承着,并没有因各种原因而断裂、而消失,这说明常德是一个有文化担当的城市,也是一个有文化格局和品味的城市。

据我所知,因为麻阳船的兴盛,湖南、贵州很多地方都曾有过麻阳街,但随着岁月的流逝,许多地方的麻阳街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,唯有常德的麻阳街虽经拆迁,但仍能保留下来,这是很不容易的。这里保留的,不仅仅是一条街名,而是一种历史地域文化的传承,是地方民情风俗的绵延,是一种文化脉络的赓续。

看罢麻阳街,我为这样的城市而点赞!